本句意思为,曹植于是就在长满香草的岸边卸了车,让马儿就近吃鲜草。在夕阳的林间漫步,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河。为紧接着遇见洛神作了充分铺垫。
因巩义今有芝田镇,故认为当年曹植自洛阳回封地,应当途经巩县,还说《洛神赋》里边涉及的蘅皋、芝田、阳林均为今芝田镇内地名,且只有芝田益家窝村的河岸才拢起山岗,方有赋下句“睹一丽人,于岩之畔。”此赋也自然在芝田镇完成。
细发之人还特意骑自行车,模仿曹植马车速度,从汉魏城到芝田走了一趟,验证时间正好是“日既西倾”。芝田说前提是将轘辕解释为轘辕府,在今府店一带;通谷又释为穷谷,在今鲁庄镇境;景山也按偕音附会为鲁庄九山,过轘辕关就自然可以省略了。
岂不知,轘辕府得名在隋唐,穷谷更是不见史记,籍籍无名。且不说芝田的基本释义了,其自我考证的芝田名也最早在北魏,为古驿站,暗合芝田镇词条得名由来,后人以赋词来命名的推测。武浩有宣传厚重巩义文,也认为,芝田是一座历经259年县治的古镇。岩,石也,水中岸边多见,也非山岗独有。
曲家寨说认为,景山位于顾县镇和缑氏镇两镇境内,是一东西窄南北长的丘陵地带,约2.5公里,北端东至营防口村,西至顾县镇,中间山脚下,伊洛河畔,就是曲家寨村。《曲家寨村志》也记载,当年曹植就是在村北伊洛合流处留下了《洛神赋》不朽名篇。
也有人经实地访考,汉魏城到景山约20公里,到芝田将近40公里,从景山到芝田的距离,远远大于京城到景山的路程。曹植当年走到景山时,日已偏西,已不可能再摸黑前走芝田镇。故此,把赋文中的“芝田”释作地名不妥。
当然,曲家寨说也把通谷释为本村南,玉皇顶西侧,长约二里、深五七丈,当地俗称的“红通谷”,该谷深而土红,往南通往缑城古道,往东南通往“辕关”的古道,故称“通谷”;轘辕也释为辕府,这样辕府、通谷、景山就在南北一条线,很符合曹植自述的行程路线了。
芝田说,曲家寨说,还有一个共同点被忽视,那就是双方都地处伊洛河流域。洛神,就是洛河水神的简称,叫伊洛河神总不太合适吧?
伊河虽也是洛河的支流之一,但不知何故,自偃师伊洛合流后,以下统称伊洛河,伊洛合流还是偃师古八景之一呢。也许人要说伊河名气大,那么,我们再来看一下洛河的另两个支流瀍河、涧河。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,在《尚书·洛诰》曾说“我乃卜涧水东,瀍水西,惟洛食;我又卜瀍水东,亦惟洛食。”然后有了王城、下都(今翟泉,汉魏洛阳城前身),名气不可谓不大吧,但有谁又听说过瀍洛河、涧洛河?
或许,我们也可以把伊洛河统称洛河,如果偃师、巩义不反对的话。鲜草树林都是附属物,因有地名释义瑕疵,凭此尚不足以认定原创地。
相对而言,瀍河洛川街少了些赋中知名的地名优势,古籍记载也是多传,故说法最低调。但洛川街洛神庙,却来历非凡。
据《元·河南志》记载,洛阳境内大型洛神庙有四,分别为洛宁长水、洛阳城内洛川街、偃师顾县曲家寨、巩义回郭镇刘村。其中,洛川街洛神庙创修于远古,历代有修葺,历史最久,影响也最大,庙会持续一个月的,也独此一家,绝非偶然。
东汉张衡《东京赋》就记载,自然环境优势外,宓妃曾定居洛阳,能得其庇护,也是周成王择地洛阳的一原因。洛川街,顾名思义,就是洛河流过的街,也正在周公营洛邑,占卜的吉地瀍水东洛河岸。
《洛神赋》虚实结合,主打河市蜃楼,还设置了很多密码,但涉及的伊阙、轘辕、通谷、景山却实实在在,自古就有,前三个还都是东汉末年设置的八关之一。设关仅八年,曹植就出生了,应该不会陌生;景山在秦置缑氏县(两汉沿袭)境,也小有名气。
史载,曹丕受禅称帝后,曹植数次被徙封,来洛也非一两次。公元222年4月,由于母后卞氏运作,曹植才由鄄城侯改封鄄城王。也就是说,此趟洛阳行,曹植先是从山东封地进京的,走的也应是轘辕古道,轘辕关、景山都在途中,顺道的事。返程若非必要,参观洛川街洛神庙,走一下通谷,完全可能。
本来升官加薪是好事,但兄弟不睦,侄儿曹叡(后来的魏明帝)冷漠,母后的年迈,让曹植始终高兴不起来,适当发泄乃人之常情。名言,审查肯定不过关,借题发挥可行,但等合适由头。
也许,在参拜完洛神庙那一刻,就已触发灵感,似乎胸有成竹了。当伫立洛河岸,来时的期盼,走时的失落,瞬间交织,途中风情的一幕幕浮现,逐渐在脑中聚焦成像,曹植的千古名篇就横空出世了,地点、情节还都顺其自然,拿捏到位,人也不好多挑剔。
后人多拿次年五月,曹植再次进京,有《赠白马王彪·并序》想事,说曹植返程走的乃指定路线,故意让其绕远,行动并不自由云云。地情都熟悉,脑洞大开怕啥,何况范仲淹没去过洞庭,不照样凭一幅画,就有《岳阳楼记》传世么?
是以,《洛神赋》非某一具体地之作,而是综合了洛阳地情,作于洛阳的洛河,犹如洛阳唐三彩,有了大前提,哪一窑真还无关紧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